九月秋意渐浓,昼夜温差逐渐变大,又正值开学季,人员流动增加,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安徽疾控温馨提示:居民应重点预防细菌性肠道病、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钩端螺旋体病和猴痘等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
1.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细菌性肠道传染病是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原包括霍乱弧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以及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等,感染后多以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为主。
2.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5岁及以下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多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聚集性场所引起暴发疫情。
3.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为主要症状。秋冬季高发,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聚集性场所引起暴发疫情。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要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或肥皂至少洗手20秒,避免病从口入。
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喝生水,饮用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蔬菜瓜果彻底洗净,正确烹饪食物,尤其是牡蛎和其他贝类海鲜食品要煮熟煮透。
3.外出就餐注意卫生。外出就餐要选择卫生条件好、具备食品卫生许可证的正规餐厅,少吃凉拌菜、沙拉等生冷食物,聚餐时倡导使用公筷或分餐。
4.保持家庭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卫生,定期开窗通风。儿童使用的奶瓶、奶嘴及餐具等要煮沸消毒,玩具、用具等要定期清洁消毒,衣物、被褥等要常在太阳下晾晒。
5.积极接种疫苗。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能有效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为尽早发挥保护作用,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疫苗接种。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人群普遍易感。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经皮肤和粘膜接触含钩端螺旋体的疫水而感染。该病早期急性起病、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肿大等,重者可有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每年8—10月为流行季节,病例呈散发态势,以青壮年农民为主。
预防措施
1.做好防鼠、灭鼠工作,加强家畜管理,改放养为圈养,防止家畜带菌排泄物污染外界环境。
2.收割水稻前要放干田水,下田或涉水劳作时,应佩戴手套、穿长筒胶鞋,做好个人防护。不要在河沟、池塘等潜在疫水区域洗手脚或游泳。
3.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区域,对参加收割、防洪、排涝等可能与疫水接触的人员提前接种钩端螺旋体疫苗。
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以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通过与猴痘病例的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感染。8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预防措施
1.做好个人防护,不与猴痘患者密切接触,同时避免接触患者使用过的衣服、床上用品、毛巾和其他生活用品,勤洗手、勤通风。
2.前往中非、西非猴痘疫区旅行居住期间,避免接触啮齿类及猿、猴等灵长类野生动物,避免与罹患猴痘的人发生性行为及接吻、拥抱等亲密行为。
3.前往非洲以外地区的出境人员,应避免与陌生人发生性行为、避免多伴侣性行为。
4.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有高危行为,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21天,期间不与他人密切接触,一旦出现皮疹、疱疹、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行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