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比分网,即时比分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足球比分网,即时比分首页 > 足球比分网,即时比分人民政府(办公室)> 规划计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索引号: 11341731003262946C/201601-00001 组配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足球比分网,即时比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粮食局、物价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足球比分网,即时比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文号:
生成日期: 2016-01-25 发布日期: 2016-01-25
索引号: 11341731003262946C/201601-00001
组配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足球比分网,即时比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粮食局、物价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足球比分网,即时比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文号:
生成日期: 2016-01-25
发布日期: 2016-01-25
足球比分网,即时比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6-01-25 08:51 来源:足球比分网,即时比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粮食局、物价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足球比分网,即时比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1月20日足球比分网,即时比分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1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面临形势 6

第三节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8

第二章  优化空间布局,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16

第一节 优化总体空间布局 16

第二节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8

第三节  积极发展生态经济 20

第三章  突出文旅产业,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22

第一节  全面加强文旅产业 22

第二节  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产业 24

第三节  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产业 25

第四节  统筹发展现代服务业 27

第四章  培育新型工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28

第一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8

第二节  重点发展新兴产业 29

第三节  加速开发区转型升级 30

第五章  发展特色农业,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32

第一节  增强农特产品竞争力 32

第二节  促进农业“接二连三” 33

第三节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34

第六章  统筹四区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35

第一节  统筹四区协调发展 36

第二节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37

第七章  完善基础设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40

第一节  加快构建大交通 40

第二节  加强水电气设施建设 42

第三节  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 43

第八章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 44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44

第二节 实施“双创”驱动 46

第三节 扩大开放合作 47

第九章  坚持民生优先,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8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48

第二节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49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51

第四节 发展公共文化 52

第五节 实施精准扶贫 52

第十章 推进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53

第一节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54

第二节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54

第三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 55

第四节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56

第五节  推动安全发展 57

第六节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57

第十一章  强化规划保障,推进规划实施 58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58

第二节  强化规划引领 58

第三节  强化项目支撑 59

第四节  强化人才保障 59

第五节  强化规划宣传 60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五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是依法治县全面推进的五年。根据《中共足球比分网,即时比分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足球比分网,即时比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导向。《纲要》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和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在足球比分网,即时比分、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好为标准、快字当先”工作导向,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全县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预计“十二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7亿元,年均递增11.3%,人均生产总值达5690美元;财政收入实现9.1亿元,年均递增10.9%;固定资产投资109.6亿元,年均递增20.9%;规上工业增加值15亿元,年均递增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亿元,年均递增14.5%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主要指标人均数位列全省前15位。新型工业稳步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达33%位居全市前列。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增至6家,“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增至5家,4家企业在“四板”成功挂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增至102户,省级龙头企业达10户,加工出口型徽菜原材料基地增至2.2万亩,农产品加工产值增至58亿元,年均递增2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发展到170户。服务业长足发展,龙川景区成功创建全市首个国家5A级景区,4A3A级景区分别增至4家和5家,登源文化旅游产业园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末,旅游接待量达605万人次,年均递增30.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29.3亿元,年均递增41.4%。我县成为全省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四方电子商务产业园获全省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电商经营实体增至300家,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在全省名列第二。

重大项目取得新突破。总投资百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成为全市有史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列入省政府重点调度项目。合福高铁开通运营,杭黄铁路开工建设,皖赣铁路新双线、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列入开工计划,绩溪迈入了高铁时代。绩黄高速、绩宁高速建成通车,国道233华龙公路至湖里段基本完工、湖里至临溪段加快施工。绩溪至谭家桥旅游快速通道列入省道网规划,省道217和县乡道路改造等顺利实施,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绩溪已成为皖南重要交通枢纽。扬溪源水库获省发改委批复并争取到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新安健康产业园开工建设。中广核风电项目获省能源局核准,中路高空发电项目取得省能源局路条。高铁站前广场、绩溪博物馆、绩溪国际大酒店、上河国际酒店建成使用。五年来总投资达517亿元的重点项目列入省861”行动计划。

城乡建设彰显新气象。按照“组团式、立体式、差异式”理念,深化“三区一廊”战略,优化“一主两辅,多极支撑”布局。建成商业中心、文体中心和农贸中心,东门桥、校场桥建成通车,建设市政道路15公里,完成城乡改徽工程69.6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面积75万平方米。完成城北、城南入口和华龙公路景观工程,扬之河综合治理及景观工程全面竣工,溪河整治及景观工程开工建设,启动水关圳、大宁渠引水工程。110指挥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国防动员中心、法院审判庭业务大楼等建成使用。加快新站新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管理水平,努力把县城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山水人文旅游城市。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大力开展“三线四边”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通过省级验收,建成19个省级美好乡村示范村和21个农民文化乐园。加强古村落保护利用,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1万户,城乡环境持续改善。“十二五”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5%,县城建成区面积8.7平方公里。荣获全省首届文明县,华阳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临溪镇、上庄镇荣获全省文明村镇。

开放合作迈入新阶段。把招商引资作为开放发展的重要举措,把经济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加大择商选资力度,深化与央企、知名民企合作,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组建产业招商组,开展区域驻点招商。成立招商引资重点项目评审委员会,进一步完善项目评审和准入机制,着力招大引强,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开发区面积增加2.5平方公里,亿通纺织、盛源装饰等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引进了四方电商产业园、徽博园等重点项目,提升了小小科技、中友链条、明雁机械等企业规模,催生了以泰昂电力、合一电气为代表的电工电气产业。五年来入园企业达80户,其中规模企业20户,累计引进省外资金383.6亿元。预计“十二五”末,外贸进出口达8943万美元,年均增长19.8%

深化改革取得新进展。政府机构改革稳妥推进,完成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组建文旅委、卫计委和国有资产投资运营中心。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大幅精简,办理时限和审批环节大幅压缩。全面实施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建立企业注册“一表制”、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财税金融、文化教育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圆满完成乡镇财政体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年休假制度、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乡镇工作补贴制度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大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等足球比分网,即时比分力度,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得到新改观。成功争创国家生态县,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省级园林城市,如期列入省级生态主体功能区,积极争取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元GDP能耗迈入全市先进水平,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累计减少14%,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减少5%,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建成城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201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7天,主要河流水质保持Ⅲ类水体标准以上。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安江流域治理、农村清洁工程等建设成效明显。全力开展停采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荣获全国首批高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

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制定实施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措施,加大财政投入,促进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完成省定33项民生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民生支出52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递增10.8 %11.6%。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顺利完成村(社区)换届工作,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切实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精准扶贫。全县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省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省首批法治县、全省十年扶贫先进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专栏1 “十二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十二五”规划目标

2015年

预计值

年均增速

%)

目标值

年均增速(%)

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亿元)

58左右

11.7左右

57

11.3

财政收入(亿元)

9.048

10.8

9.1

10.9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84.9

15

109.6

20.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5.62

14.5

25

14.5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0.56

9以上

0.89

19.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8.4

11.8左右

15

7

服务业增加值(按原口径)(亿元)

17

11

17.1

11.1

城镇化率(%)

55

45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2.4

3.0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100

100.8

人口自然增长率(‰)

3以内

1.5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1.2

1.6

城镇登记失业率(%)

4以内

3.2以内

耕地保有量(公顷)

14699

13116

粮食播种面积(公顷)

8800

8804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16

-

完成市定任务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40

38

二氧化硫排放量(吨)

1182

五年下降5%

完成市定任务

-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吨)

2771

五年下降14%

完成市定任务

-

森林覆盖率(%)

75.5

77.8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8040

15

25470

10.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0268

11.6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形势错综复杂。世界经济正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和复苏期。国内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提质提效转型升级,我县加快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市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相继召开,提出以新的发展理念,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省、市“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加快实施,为我县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长江经济带、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叠加,特别是我县处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将迎来众多政策机遇;随着高铁、高速相继建成使用,交通优势凸显,我县全面融入“大黄山国家公园”,与长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等经济发达地区联系更为紧密,为我县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省成为全国第二个创新型省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举措将有利于我县创新发展,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完善生态补偿等重大机制,将有利于我县更好地发挥生态主体功能区优势,加快绿色发展;皖赣铁路城区段西迁为我县城市建设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为加速新型城镇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必须看到,“十三五”时期还面临不少压力和挑战:经济总量小,企业规模小,产业结构不优,集聚度偏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速度不快,转型发展任务艰巨;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在产业准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将面临更大约束;乡镇发展基础薄弱,城市建设管理落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等支出压力持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新型城镇化等方面存在差距,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综合判断,我县“十三五”时期是大有作为的黄金机遇期。只要我们充分把握好、利用好机遇带来的叠加优势,在新一轮的转型发展中乘势而上,就能实现在跨越发展中奋力崛起。全县上下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信心,坚定发展决心,努力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动力,把黄金机遇期转化为黄金发展期,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节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线,紧紧围绕“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休闲养生目的地”两大定位,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文旅强县、创新活县、和谐兴县”四大战略,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经济提质提效、项目引领支撑、四区协调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六大重点,着力构筑“大生态、大文化、大旅游、大景区、大产业、大交通、大平台、大品牌”八大体系,厚植发展优势,建设美丽幸福新绩溪。

二、基本原则

切实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扬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又好又快发展,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深入实施调转促“384”行动方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加快推进法治绩溪建设。坚持依法治县,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强化大开放理念,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合作,加快融入杭州——黄山国际旅游圈,推动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三、基本理念

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创新活县”,鼓励全社会发挥创业潜能,提升创新活力,不断推进科技、产业、管理等各方面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坚持“和谐兴县”,统筹四区联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绿色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生态立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构建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

开放发展。开放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坚持“文旅强县”,充分发挥我县处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和交通区位优势,加快融入杭州——黄山国际旅游圈,实现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皖浙赣一体化发展,以开放做大增量、做优存量,促进开放融合发展。

共享发展。共享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全县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促进社会和谐。

四、发展思路

(一)两大定位

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立足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的战略定位,充分挖掘生态、文化、名人三大资源,加快融入杭州——黄山国际旅游圈,规划建设“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以国际化理念加速推进文旅产业发展。

中国最佳休闲养生目的地。以国家生态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为支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绿色发展。借势京福高铁、杭黄铁路,在实现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皖浙赣一体化发展中凸显休闲养生功能,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内一流养生福地。

(二)四大战略

生态立县。依托绩溪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构建生态经济产业新体系,在保护中不断强化生态“产出”,推动全县绿色发展,形成“生态+经济”新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文旅强县。紧紧围绕文化和生态两个核心概念,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入发掘徽文化底蕴厚重潜质,不断提升景区文化品位,在更高层次上推动文化旅游融合,促进文化旅游、景观旅游、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共同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活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创新人才引进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创新环境。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中小微企业推进创新,扶持各类人才创业,强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和谐兴县。深入研究徽文化的和谐理念,遵循自然规律,践行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着力提升全县人民的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社会。

(三)六大重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始终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力争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根据发展需要,深化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城乡一体化、社会事业等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经济提质提效。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实施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项目引领支撑。紧紧围绕国家产业导向,结合绩溪发展实际,精心谋划编制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投资计划,强化招商引资,切实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

四区协调发展。坚持规划引领,通过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统筹老城区、新城区、经济开发区和景区协调发展。

保障改善民生。紧扣群众期盼,统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本社会保障全覆盖,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四)八大体系

建设大生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贯穿于一、二、三产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守住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繁荣大文化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挖掘徽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丰富内涵,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大旅游。依托杭州、黄山两个世界级旅游胜地,大力推进“东接西联”,引进大集团、大企业,整合全县文化旅游资源,在规划、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到等高对接。大力推进“互联网+”、“旅游+”等行动计划,发展全域旅游。

打造大景区。把全县作为一个景区来打造,全域化规划建设,积极开展美丽乡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争创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级园林县城,提高县域建设水平。

培育大产业立足绩溪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中的战略定位,发挥资源、生态和区位优势,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一产“接二连三”、二产转型升级、三产做大做强。

构建大交通内连核心区、外连长三角,打通循环路。加快对外通道建设,重点完善县内旅游交通网络,建立城乡之间、景区之间快捷的连接通道,构建内联外通的交通体系。

夯实大平台围绕迎接高铁和互联网时代,加强规划引领,优化功能布局,统筹老城区、新城区、经济开发区和景区建设,促进以“四区”为主体的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打响大品牌。用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徽菜之乡、国家生态县等品牌,依托黄山、杭州等世界级景区,借势登高,打响“黄山脚下的美食天堂、西子湖畔的养生福地”品牌。

五、发展目标

按照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左右,财政收入力争同步增长。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100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突破50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达到104941。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3.5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0%,服务业产值突破200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0%

重点改革积极推进。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更加清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政府作用更好发挥,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深化行政体制、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和农村综合改革,在政府服务、生态文明制度、农村综合配套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初步建立,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科学布局,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到2020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居全市先进水平,空气和主要水体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在全省位次前移,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到2016年,实现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7年贫困村全部出列。

社会文明明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向上向善、诚信互助、创新创业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公民文明素质、科技文化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治理体系更加科学,法治绩溪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专栏2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单位

2015年预计

2020年目标

年均增长(%)

属性

一、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57

84左右

8左右

预期性

财政收入

亿元

9.1

12以上

力争同步增长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09.6

175

10左右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15

21

7左右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5

40

10左右

预期性

旅游接待人次

万人次

605

1000

10.5左右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3

41

——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8943

10000

2以上

预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45

54

——

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56

2.0以上

——

预期性

高新技术企业数

19

30以上

——

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

%

33

40以上

——

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2.9

6.8

——

预期性

三、民生福祉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470

——

高于经济发展水平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268

——

高于经济发展水平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6

1

——

预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12.5

13

——

预期性

四、生态文明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1.3

1.3

——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立方米

38

37

——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完成市定任务

市下达

——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市定任务

市下达

——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77.84

80

——

约束性

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占比

%

95

95以上

——

约束性

水功能区水质优良比例

%

95

98以上

——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

%

完成市定任务

市下达

——

约束性

氨氮排放量减少

%

完成市定任务

市下达

——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

%

完成市定任务

市下达

——

约束性

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

%

完成市定任务

市下达

——

约束性

第二章  优化空间布局,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根据《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考虑未来区域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国土空间开发和城镇化格局,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一核两带”县域总体发展格局。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围绕打造自然环境美、景观风貌美、文化特色美、城乡协调美,构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 优化总体空间布局

一、合理划分三类空间

强化空间管控能力,合理划分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城乡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到2020年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比例达到3.721.574.8城镇空间:包括城镇现有建成区、规划建设区以及发展空间范围,相应用地规模为41.4平方公里,其中县城控制规模为36.3平方公里,边界为北至郎家溪、东至东山山脚、南至雄路、西至岭余脉山脚。农业空间:包括基本农田、一般农田以及农村居民点等,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岭北、岭南的山间盆地和沿河谷地带,相应用地规模为242.4平方公里。生态空间:包括林业用地、河流水库等,相应用地规模为842.2平方公里。

二、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争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打造长三角地区和新安江流域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到2020年,全县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控制在5%以内依照主体功能区分类,将全县国土空间划分为三类主体功能区,即重点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主要为华阳镇、临溪镇。该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较好,资源承载能力较强,是全县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重点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企业向开发区集中布局,禁止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发展。

禁止开发区。包括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龙川风景名胜区,为确保生态平衡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核心区域。依据法律法规,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严禁一切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限制开发区。除重点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以外的区域均为限制开发区。主要以提供农业产品和生态产品为主,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逐步引导人口向重点开发区、重点镇转移。主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养生、新能源、农林产品加工等产业。

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统筹考虑资源禀赋、发展潜力以及发展需要,结合“十二五”时期“集聚强化一核、提升发展两带”的发展方向,形成“一核两带”的产业空间布局。

集聚强化“一核”。提升县城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形成区域增长极,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借助高铁高速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人口集聚,重点强化承接产业转移、旅游集散、交通枢纽、商贸物流等多重功能。

提升发展“两带”。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百里历史文化生态走廊”区域内乡镇,充分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积极融入“大黄山国家公园”并形成差异化发展,构建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建设成为文化旅游景点众多、对外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美的产业发展带。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带:包括华阳镇、临溪镇,借助区位交通优势和工业基础,主要承接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以提升新型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为重点,努力建成实力较强、物流发达的产业发展带。

第二节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使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生活家园更加美好、生产方式绿色低碳,力争率先在全省建成美丽中国先行区。 

一、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完善总量减排监测、考核体系,健全总量减排倒逼机制,强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减排工作,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加强水污染防治。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完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主干网升级改造,启动建设城区雨污分流管网工程,提高生活污水处理效率。建成运营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完善工业污水配套收集管网设施,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建设景区、中心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加大登源河、扬之河、徽水河、大源河、西津河、荆州河等河流治理力度,构建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细化畜禽养殖适养区和禁养区,积极有效配套建设畜禽养殖区污水处理设施。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全面推进机动车尾气、各类扬尘、餐饮业油烟、工业企业废气、燃煤锅炉烟气、秸秆焚烧废气等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强化化工企业废气排放治理,推进农业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天然气项目建设,推进“煤改气”和“油改气”进程,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比重,有效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组织开展大气环境质量和大气污染源监测并及时公开,不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启动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准入和执法,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划定优先保护区域。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加强工矿场地、农用地污染风险评估与修复,建立完善土壤环境监管和风险防范体系。

加强固废污染防治。切实加强工业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电子废物、生活垃圾的处置,力争尽快建成垃圾发电和污泥资源化利用项目,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实施农村垃圾处理“四个一”工程。引导开展秸秆、污泥等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切实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二、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城区公园绿地、森林屏障和沿河沿山沿线生态廊道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加强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管护,强化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加强清凉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推进扬之河、溪水库等重点水源地保护,实施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加强山洪及地质灾害防治,推进停采矿山和重点交通干线裸露山体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继续加大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生态安全屏障。

三、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国土用途管制制度建设,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能评、安评、环评等制度。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健全污染防治区域联防联治新机制、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完善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制度。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三节  积极发展生态经济

加快推进生态与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绿色服务业,着力提高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努力形成以生态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加快发展生态产业依托农林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无公害、绿色产品,支持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重点发展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的低碳高新产业。引进运用先进技术,促进传统工业的生态化、科技化改造升级。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与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加大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应用推广力度,推进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农林产品加工等行业清洁生产,开展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积极构建循环型服务业,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培育循环经济示范典型,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耗强度“双控”制度,限制高能耗项目建设,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整治矿产资源开发,推进秸秆、畜禽粪便、农林“三剩物”等资源化利用,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大力推进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理念,加快形成低碳消费的生活方式。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促进城镇绿色建筑发展。

专栏3 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

生态建设:百里历史文化生态走廊建设、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城区公园绿地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溪森林公园建设、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提升项目、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生态文化基础建设、古树名木及生态景观保护项目、珍稀树种保护项目;溪河整治及景观工程,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城区河流滨水岸线重塑工程,登源河、扬之河等河流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环境整治工程,重点交通干线和停采矿山生态修复,山洪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生态移民异地搬迁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污染治理:开发区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及污泥资源化利用建设等、高污染企业关停并转项目、工业固废收集处置,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垃圾场封场项目、城区烟尘综合治理项目、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主干网升级改造工程、老城区污水管网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农村废弃物收集及资源化利用工程。

生态经济:绿色食品加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清洁生产示范工程、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第三章  突出文旅产业,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坚持文旅强县”战略,实施《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工程》,集聚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体育健身、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全力争取全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争创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示范园区。

第一节  全面加强文旅产业

抢抓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把文化旅游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增长极来抓,主动融入“大黄山国家公园”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全省旅游强县。到2020年,实现旅游接待量达10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0亿元,打造文化旅游集聚发展基地。

扎实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51工程”。加快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以百里历史文化生态走廊为重点,全面提升4A级以上景区,加快整合景区景点,建立企业投入倒逼机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景区建设水平。创建龙川国家风景名胜区,谋划推进抽水蓄能电站旅游景区,争取新增5A级景区1家、4A3A级景区各3家;大力发展一批特色旅游产品,加快建设徽博园等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推进人文旅游、养生养老、徽菜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基地建设,开发“四雕”、徽菜、绿色农产品等特色旅游纪念品;加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线路,优化组合精品景区景点,推出3-5条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东南亚等客源地的优质线路,打造骑行、徒步旅游线路,加快建设自行车骑行道、户外营地、房车营地、徒步驿站、骑行服务站等配套设施;加快培育一批旅游新兴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自驾游、特色民宿等,不断开发和拓展休闲、度假、体验式旅游。全力推进生态、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创建全国户外运动基地,力争每年举办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不断拓展皖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功能;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实体,加快引进旅游战略投资者,争取全国前20强旅游集团来我县投资,依托大企业、大项目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串联和整合,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徽文化资源,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徽墨之乡”、“中国厨师之乡”等名片效应,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举办徽文化研究高层论坛。加快发展文博和徽雕、徽菜、徽墨、徽剧等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写生摄影基地,改造提升绩溪博物馆展陈,鼓励民间建博物馆,建设各具特色的徽文化产业园。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建成国家级示范基地2个、省级5个。深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立较为完善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实施古街巷、古村落、古水口、古民居保护项目,创建一批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精心筹办“徽菜美食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

强化文旅整体营销。牢固树立旅游“一盘棋”思想,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品牌、统一经营”的模式,加大旅游营销系统建设,开展旅游营销活动。深入实施“互联网+旅游”工程,完善智慧旅游平台功能,加大旅游的宣传推介和促销力度。注重旅游宣传的整体性、系统性,深化跨区域旅游合作,联合拓展境内外、远程旅游客源市场。全面开发与提升国内旅游,巩固长三角等省内周边旅游市场,拓展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内陆客源市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主攻东南亚、日韩、台港澳等入境旅游市场。到2020年,力争吸引20%以上到黄山、杭州的游客来我县旅游,打响“黄山脚下的美食天堂、西子湖畔的养生福地”品牌。

专栏4 旅游业空间布局

一核:城市旅游发展核

一廊:百里历史文化生态走廊

三轴:金沙—临溪旅游交通发展轴、板桥头—临溪旅游交通发展轴、伏岭—临溪旅游交通发展轴

五心:绩溪旅游集散中心、上庄二级旅游服务中心、家朋二级旅游服务中心、荆州二级旅游服务中心、板桥头二级旅游服务中心

三区:生态休闲度假区、名人故里体验区、绿色农业旅游区

第二节  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产业

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需求相协调、服务水平较高的健康养生服务体系,打造健康养生集聚发展基地,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18亿元左右。

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合理规划健康养生产业布局,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打造“中国最佳休闲养生目的地”品牌。大力发展中医医疗服务、健康养老、中医药养生、中医保健、健康咨询等健康服务业,积极发展以健康为主题的旅游产业,促进健康服务产业与旅游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加大健康养生与国家历史名城、徽雕、徽菜、徽墨、徽剧、户外运动等文化体育特色结合力度。加快推进新安健康产业园、上河国际养老中心、仁里新概念养生社区等一批健康养生项目,建成23个养老现代服务产业园,依托古村落、古民居打造候鸟式养生养老休闲基地。加强与健康养生、健康养老知名企业合作,组建产业联盟。

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养老服务市场化进程,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构建完善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县社会福利中心三期工程,将乡镇敬老院改造提升为综合性社会养老中心,农村“五保”对象、孤老优抚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70%以上的社区建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或老少活动家园等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全县城镇、社区和农村。加强养老服务规范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到2020年,全县拥有社会化养老床位数达2000张以上,提供满足老年人特殊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节  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产业

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打造全省领先的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基地,争取跻身全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

加快发展电商产业。加快建设四方电子商务产业园,大力发展电商总部经济,鼓励更多电商企业落户绩溪,培育8家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商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保持电子商务县域发展指数在全省前列。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邮政、快递等优势资源对接融合,用足保税仓库等资源优势,大力拓展跨境电商业务。

继续推进电商进农村。巩固电子商务进农村创建成果,完善提升“上街去”等电商进农村服务平台,广泛开展电商进农村示范乡镇、示范村评选活动,充分发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级便民服务点作用,带动工业消费品下行、农产品上行,把全县特色产品广销全国,打造一批特色网销品牌。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利用“互联网+”助推产业发展,增强发展新动能。建设县域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暨互联网创业创新中心,引导各行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产业升级和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平台作用,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构建制造业设计、生产、加工、销售、物流、服务等全产业链,引导农业、文化旅游业践行智慧发展新模式,推进商贸流通业线上线下互动融合。

专栏5 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电子商务重点项目

文化旅游: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上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龙川村传统村落保护、上庄古建筑群保护、冯村古村落保护、徽文化产业园、徽墨文化园、中国徽墨文化产业园、敏楠氏徽墨文化园、徽雕文化产业园、汪华文化公园、非遗保护传承项目、徽剧保护传承项目、秋千抬阁保护传承项目、“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利用项目。抽水蓄能电站景区、龙川风景名胜区、徽博园、全国户外运动基地、古道保护开发项目、徽杭古道景区提升工程、龙须山旅游保护利用项目、鄣山景区提升工程、上庄景区升级改造、仁里景区综合开发、小九华景区提升工程、大会山休闲旅游、自驾游营地建设、房车营地建设、龙川徽园、胡雪岩故里开发、胡氏宴酒文化园、坎头旅游开发、徽菜文化园二期、新站新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金沙兵坑漂流项目、龙川和园等星级宾馆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

健康养生:新安健康产业园、上河国际养老中心、仁里新概念养生社区、县社会福利中心改扩建项目、龙锦休闲养老中心、江南水秀休闲养老养生基地、伏岭登源休闲养生养老项目、绩溪瑞金“老三线”养生养老项目、长安镇头休闲养老中心、长安金岭洞休闲养老养生项目。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四方电子商务产业园二期、袭美电商产业园、劳模徽菜乐享食光电商线下展示展销中心、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发展项目。

第四节 统筹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服务外包、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着力引进新型楼宇经济业态,吸引大企业集团在我县设立总部。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建成面向长三角的物流仓储基地。突出企业管理、法律、审计、职业中介、市场管理、信息服务、科技教育等中介服务业发展。强化金融服务,争取新引进1家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发展贴近“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创建农村信用体系示范县,推进城市一卡通建设。开展银行“税融通”业务,落实“4321”政银担合作风险分担机制,将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资本金增加到3亿元。大力推进直接融资,加大对企业上市支持和培育,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2020年,力争2家企业在国内A股上市,新增挂牌企业20家以上。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推进教育医疗、文化创意、商贸流通等服务业。加快推进新站新区商业综合体建设,完善农村流通网络。以现有职业教育基础和特色产业发展为依托,吸引知名职业技术院校、民办教育集团来我县投资发展,规范有序发展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培育和打造以教育医疗、文化创意、徽厨培训、汽车驾驶、数控技术、旅游服务、宾馆服务为主的特色专业。完善便民服务,鼓励企业设立社区服务网点,加快形成便利店、家政、邮政、托幼、医疗、配送、维修、健身、物业管理等配套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创新社区服务形式与内容,完善社区服务与管理,推进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第四章  培育新型工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实施《开发区转型升级工程》,以产业集聚发展为突破口,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按照“突出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机械链条、装备制造、电工电气和信息技术、新能源、食品药品精深加工等产业。 

第一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机械链条。引导机械制造业向装备制造业转变,提升智能化水平,力争五年内自动化率达40%。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做强品牌。支持黄山恒久链耐复杂环境链条研发生产线项目建设,推进配套企业尽快达产达效。组建链条行业协会,加快培育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力争新引进15个以上配套项目,打造省级高端传动装置基础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鼓励企业更新设备,加大高档汽车零部件等机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进规模化生产。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建设,争取引进电动车制造项目。2020年,力争产值规模达40亿元。

纺织服装。整合提升纺织服装行业。提高纺织企业设备自动化水平,引导服装加工向销售、外发加工方向转型和组建贸易公司。支持提高产品设计水准和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努力开拓海外市场。支持丝绸系列制品精深加工,鼓励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不锈钢。加快不锈钢全产业转型。整合提升、督促引导上规模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力度,完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快转型步伐,倒逼主动淘汰或嫁接转型,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将现有18家不锈钢企业整合至5-8

化工。重点扶持安全环保、税收贡献大的精细生物化工企业,提升产品档次,保留药剂的生产销售,逐步实现化学反应工序的转移,促进原药、中间体生产的转型。对其他化工企业加大安全、环保监管力度,约缩规模,严控新项目审批。

第二节  重点发展新兴产业

电工电气和信息技术。重点发展智能电源系统、电力半导体器件用水冷散热器等产品。全力支持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年产600万件(套)通信、智能电力配件项目建设。发展光模块项目,努力引进触摸屏生产线项目和电信运营商终端接入设备生产线项目。积极引进欣意电缆战略合作者,力求早日形成年产值超亿元规模。到2020年,力争产业规模发展到20家企业,产值达20亿元。

新能源。围绕打造华东地区绿色能源基地,加快发展抽水蓄能、风能、生物质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全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争2018年首台机组发电。稳步推进中广核风电、中路高空风电、高传风电、运达风电等项目建设。支持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屋顶等分布式光伏发电2020年,力争全县发电装机规模发展到200万千瓦左右,产值突破20亿元。

食品药品精深加工。立足特色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林特产品、畜禽产品等精深加工。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设,打造国家级农产品食品安全生产基地。加快新产品开发进度,推进先进医药产业化。引导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加速产品生产规模化。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食品加工和制药企业,2020年,力争产业规模发展到20家企业,产值达40亿元。

第三节  加速开发区转型升级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围绕开发区产业特色,聚焦主导产业、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知名品牌,加大引导和支持的力度,以企业为主体,细化专业分工和配套协作,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专业化和全产业链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加强企业内部科学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发达地区战略投资者共建合作,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央企、知名民企。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加速淘汰“僵尸企业”。推进兼并重组,通过嫁接改造、合资合作、产权受让等多种形式,促使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向开发区龙头企业集中,引进大型投资项目、特色效益项目、竞争优势项目,形成一批在同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规模企业,提升工业发展的水平与层次。

加快开发区平台建设。加强开发区规划建设,按照“外打通道、凸显形象、内抓布局、优化功能”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开发区配套设施,提升承载能力。完善项目评审和准入机制,大力引进绿色高效产业,坚决防止资源低效利用,研究差别化管理机制,综合施策,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加快科技孵化器、检测中心、创意设计中心等技术服务平台,以及人才培训、信息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力争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以上。推进存量用地二次开发,清理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000亩以上,力争开发区亩均税收10万元以上。

推进两化融合发展。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方面开展信息化技术应用和推广,提升企业整体实力。选择重点行业、信息化条件好的企业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力争“十三五”期间新增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5户。

推进质量品牌建设。积极发展品牌经济,夯实质量品牌技术基础建设,提升标准化水平和计量保障能力,加强认证认可工作和质量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三大提升行动,继续实施“县长质量奖”,不断完善质量监管体系。积极开展质量强县创建活动,推进商标品牌基地建设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和保护工作。遵循“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的原则,支持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安徽名牌产品,促进名牌战略实施工作向纵深推进,加快从粗放型经济向品牌经济的转型。到2020年,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8以上。

专栏6 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

抽水蓄能电站、中广核上庄风电场、高传风电、中路高空风电、运达风电、垃圾发电项目。

机械装备制造基地项目、黄山恒久链耐复杂环境链条研发生产线项目、异型链及配套产品项目、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高档汽车零部件项目、年产1000台高品质数控机床项目、智能化成套设备制造项目、电动客车散热器和电动汽车充电桩项目、触摸屏生产线项目、电信运营商终端接入设备生产线项目、年产20000万套数码产品及办公设备高精密度金属轴类件生产线项目、450型双制动电动车前桥产业化项目、年产600万套电子信息、智能电力结构件生产线、五蜂园产品加工、生物制药项目、疫苗项目、医疗器械项目、宁清茶叶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谷胱甘肽保健产品项目、卫生防护用品生产线项目。

总部经济园项目、物流市场综合体项目。                                                                                     

第五章  发展特色农业,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积极争创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坚持走规模化、科技化、特色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加快形成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建设面向长三角重要的优质安全农特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养生基地。

第一节  增强农特产品竞争力

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徽菜原材料、山核桃、油茶、蜂产品、绩溪黑猪、小黄牛、高山绿茶、贡菊等特色优势产业。采取综合措施,做大规模,提高质量,以特拓市,以优取胜。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集生产、加工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0年,力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0家、市级龙头企业50家、家庭农场400个,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个。

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南桃(山核桃)北油(油茶)”等农业主导产业布局,支持荆州、家朋、伏岭等乡镇发展山核桃产业及林下经济,长安、上庄等乡镇壮大油茶种植基地,上庄依托“金山时雨”品牌发展壮大茶产业,扬溪、金沙等乡镇发展笋竹两用林,长安、板桥头、伏岭等乡镇发展高山蔬菜、中药材种植。到2020年,打造20个优质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60个特色林业示范基地,特色农业基地达50万亩。

加快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以绿色食品开发为重点,推动精深加工,改进产品包装。推广农业物联网等新技术,创新农业新业态和商业模式,增强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加快形成以优势产业为主的品质优、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带动农产品优势产业的发展。到2020年,全县注册农产品商标达120个,其中省级名牌(农)产品8个,“三品”认证农产品20个。

第二节 促进农业“接二连三”

推动农业与加工业融合,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依托徽文化和旅游资源,加快培育以健康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产业。

加快建设农业园区。建设龙川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和徽菜、蜂业、茶叶三个文化园。采取加大财政投入、引入社会资本、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建设规划布局合理、设施装备先进、辐射带动明显的现代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按照做强产业、做响品牌、集群发展的方向,促进加工型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80亿元。 

加快培育休闲农业。充分发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优势,建设一批观光型、体验型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特色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推动商务度假、休闲养生、观光体验联动发展。培育20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10条乡村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全县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专栏7 特色农产品、休闲农业重点项目

徽菜山珍基地:重点开发笋竹、木耳、香菇等徽菜原料,其中笋竹林面积达18万亩,徽菜原料达3万亩

南桃北油基地:山核桃面积达12万亩,油茶面积达5万亩。

特色养殖基地:绩溪黑猪达5万头,小黄牛达2万头,养蜂达12万群,长毛兔达10万只。

高山绿茶、贡菊基地:茶叶达5万亩,贡菊达1万亩。

休闲农业基地:建设30个示范点,打造华阳-伏岭、华阳-上庄、华阳-长安、华阳-板桥头、金沙-荆州等10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

第三节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围绕乡村旅游,符合皖南风貌,突出山村肌里,彰显传统特色,实施美丽乡村创建、美丽乡村创星、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村庄卫生环境整治、提升服务水平、兴业富民六大工程,打造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乡风淳朴、农民幸福的美丽家园。

全面实施美丽乡镇建设。突出抓好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治脏、治乱,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步推进乡镇政府驻地所在中心村建设,创造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建设管理水平,打造一批环境优美、人口集聚、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特色小镇、特色村庄。在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的伏岭、上庄、瀛洲、家朋等乡镇率先建设美丽乡镇,力争两年时间完成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

加快中心村建设。充分挖掘中心村的生态资源和徽文化底蕴,从村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重点打造,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保护古村落、传承徽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展现绩溪乡村独特韵味。对保留的66个中心村,按省、市、县、乡镇四级标准建设,2017年实现全县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全县中心村连点成片,连片成面,村村有风景,处处是精品。

加强村庄环境整治。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要求,乡村环境建设坚持原貌整治,拆墙透绿。坚持规划引领,严格农民建房管控,保持徽派建筑风格。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清理乱堆乱放、整治乱搭乱建、突出特色美化、因地制宜绿化,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市场化运行。鼓励新建农村公益性公墓,推进殡葬改革健康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到2020年,全县所有自然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

加强示范带建设。重点围绕登源河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带、铁路、溧黄高速绩溪段、国道233和县道086沿线环境整治,推进示范带沿线村庄改徽、水面景观、绿化美化等工程,实施与周边县市交界主要出入口环境整治工程,进一步提升示范带品味,着力构建山清、水秀、景美的示范带,建成赏心悦目的旅游通道。

第六章  统筹四区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紧紧抓住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的机遇,实施《四区联动创建工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整体推进、彰显特色、突出重点,形成老城区、新城区、经济开发区和景区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第一节  统筹四区协调发展

一、突出文化特色,做靓老城区

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突出徽派特色,修复历史文化街区、古水系、文物古迹和历史景观,盘活古城区工业遗产,合理开发利用老城区文化资源,引导培育徽文化特色商业街道,打造古城景区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地。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商业购物街区。依托扬之河、溪河建设滨河景观,增加绿地和开敞空间,让老城靓起来。

二、完善公共设施,做活新城区

立足打造区域游客集散中心、物流中心、商业中心、交通换乘中心,建成高铁新站综合体,改造徽山大道,完成新区路网建设,构建货运运输体系和特色旅游交通客运服务体系,建成皖南地区综合客运枢纽,实现交通“零换乘”。优先开展祥云路东侧开发区外迁,重点开发建设高铁新站至城北入口片区,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和娱乐场所,补齐“购、娱”短板,让新区活起来。

三、推进产城融合,做强开发区

坚持以提升存量为主、适度扩园为辅,合理提高开发区商业用地比例,完善商业配套设施,增强开发区服务功能,把开发区建成二三产业集聚区和产城融合的示范区。稳步推进开发区扩园,保留地貌和环境特征,建设具有环境优美、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的特色产业区。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开发区产业、城市、生态功能,招大引强,实现省级经济开发区“去筹转正”,让开发区强起来。

四、树立全域思维,做热大景区

围绕全域旅游发展,启动景区内联外通工程,积极融入“大黄山国家公园”,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新要素为重点,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点打造百里历史文化生态走廊。支持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观光型、文化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旅游产业和民宿经济。探索旅游发展新路径,提高全县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让景区热起来。

第二节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做优做美县城

以山水人文生态休闲旅游城市为发展定位,重点突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徽文化核心区地位,强化新站新区的配套开发。2020年,城区常住人口达8万人,建成区面积达11平方公里,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4%。县城承载能力全面增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更加完备,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争创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级园林县城。

提升规划水平。坚持规划建城,科学把握城市“成长坐标”,构建“一心、双核、三片”的县城空间结构,严格实施城市总规,完善控制性详规和城市设计,完成镇、乡、村规划编制。通过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绿线、紫线、黄线、蓝线,规范城镇建设行为,强化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强化乡镇规划管理职能。 

完善综合功能。合理利用和开发皖赣铁路城区段西迁土地资源,打通新老城区连接线,整治畸形交叉口,改善微循环,加快形成通畅便捷的城区路网。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先行先试,实施城区管线杆线入地、雨污分流等工程,完成城市污水管网建设40公里。加快城市停车场建设,增加1500个停车位,构建安全高效便利的市政公用设施网络体系。加快推进沿街建筑立面改徽,呈现多样化、和谐美,体现“徽而古”。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区水环境生态治理,实施城区园林绿化提升行动。根据发展需要,统筹布局,推进学校、医疗卫生、文化设施、体育场所、保障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构建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发展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农业人口落户县城,鼓励农村人口在县城购买商品房。保障落户人员平等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

创新管理模式。坚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加快建立智慧型、长效性城市管理机制,深入推进网格化、精细化、规范化城市管理模式。坚决依法打击违法占地、违法建设和非法买卖土地,深化“三线四边”环境治理。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推进城市智慧管理。推进市政设施管护、园林绿化管护等管理市场化运作,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提升垃圾转运机械化水平。加强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发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的积极作用,促进规范化管理。

专栏8 县城“一心、双核、三片”空间结构

一心:县城中心区:未来为县城主要经济、文化、社会等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的集中建设区域。

双核:1、以古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传承核:所在的古城区是主要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区,是未来县城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主要空间承载地,是带动绩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2、以高铁站前地区及锦屏路两侧地区构成的城市综合服务核:依托高铁新站,发挥交通优势,逐步发展高端商务、商业服务功能,是带动绩溪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周边地区的空间支撑。

三片:1、富有地域传统特色古城东山片:以文化遗产展示、居住、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发展片区。

2、体现绩溪时代特色的新站新区片:提供区域商务、商业服务职能、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现代新区。

3、承载绩溪现代产业功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片:低碳、环保、生态的产业集聚区。

专栏9 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高铁新站综合体、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排水工程、城市燃气基础设施、园区扩区基础设施、城区路网建设、城区道路“白改黑”、老城东区旧城改造、老城区管线杆线下地。

海绵城市:城区水环境生态治理、城区绿地和园林提升工程。

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数字化城管平台、城市一卡通建设。

公共服务:城市停车场、城区一级消防站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新站新区商业中心、园区企业配套服务设施、车管服务中心和驾驶人考试中心。

二、培育发展一批特色强镇

实施《一乡一品培育工程》,坚持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绿色生态、转型发展,深入挖掘乡镇的特色优势,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打造乡镇特色化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华阳镇、伏岭镇、上庄镇、瀛洲镇,使之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良、功能设施完善的特色强镇。深入推进临溪镇扩权强镇和发展改革综合试点工作,将其作为开发区南区来打造,加快建设临溪低碳经济工业园区。加快建设长安镇、扬溪镇、板桥头乡、家朋乡、金沙镇、荆州乡,使之成为产业、文化和旅游功能叠加的特色美丽乡镇。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申报国家级、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美丽宜居小镇。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着力改善民生福祉,持之以恒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协调推进。坚持规划同绘、设施同建、产业同兴、环境同治,加快城乡联动发展、一体化发展。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建立健全与统一城乡户籍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制度,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第七章  完善基础设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实施《基础设施升级工程》,按照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协调配套原则,全面提升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水平。

第一节  加快构建大交通

围绕建设皖南重要交通枢纽,强化铁路、公路及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内联外通的大交通格局。

加快铁路建设。全力推进杭黄铁路、皖赣铁路新双线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含城区段西迁)项目建设,实现杭黄铁路、皖赣新双线和既有线电气化铁路全部运营的目标。尽快建成高铁新站综合客运枢纽,实现绩溪北站与公共交通、旅游公交、旅游出租等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提升绩溪北站在县域综合交通体系中核心地位。开展绩溪至宁国、临安等城际铁路前期研究。

加强公路建设。推进芜黄高速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绩谭旅游快速通道、国道233东迁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力实施县乡村公路畅通工程和景区公路提升工程。2020年,力争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000公里以上,通乡镇和景区二级以上公路比例达90%以上,初步形成“一横三纵三环六联八通道”的骨干公路网络体系。

提升公共交通。高铁新站客运枢纽为核心,构建老城区、新城区、经济开发区、大景区四区联通的公交网络。建设上庄、伏岭、家朋等区域旅游客运中心,推进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形成城乡一体、镇村两级网络,实现城乡客运全覆盖。

专栏10 “一横三纵三环六联八通道”骨干公路网体系

一横:绩谭旅游快速通道

三纵:国道233(原省道215);省道217绩溪-伏岭-荆州公路

三环:城区环线:卫海桥-孔灵-临溪-周坑-仁里-川坑-卫海桥;岭南环线:华阳镇-扬溪镇-金沙镇-家朋乡-伏岭镇-瀛洲镇-华阳镇;岭北环线;华阳镇-扬溪镇-板桥头乡-长安镇-临溪镇(孔灵)-华阳镇。

六联:上庄-长安(镇上路)、长安-板桥头(高杨-庙山)、板桥头-金沙(校头-金沙)、扬溪-瀛洲(东村-燎原-龙川)、扬溪-伏岭(扬北路)、金沙-伏岭(兵坑-胡家)。

八通道:伏岭-逍遥-永来公路(通浙江临安)、板桥头-校头-旌德公路(通旌德)、水村-障山大峡谷旅游公路(通歙县)、家朋-和阳-浙江仁里公路(通浙江临安)、马道-戴川公路(通旌德)、瀛洲-半茶公路(通歙县)、尚田-白沙公路(通旌德)、上庄-里竦坑公路(通歙县)。

专栏11 交通重点项目

杭黄铁路、皖赣新双线、皖赣既有线改造、绩谭旅游快速通道、芜黄高速、国道233东迁、绩溪-歙县段公路、水村-障山-歙县公路、家朋-和阳-浙江仁里公路、瀛洲-半茶-歙县公路、校头-蜀水-旌德段、龙川-伏岭-家朋公路、省道217孔灵-临溪段、长安-旌德公路、长安-板桥-扬溪段公路、家朋-荆州公路、龙川-龙须山公路、伏岭-逍遥-永来公路、煤炭山-郎家溪段公路、县乡村公路畅通工程等。

第二节  加强水电气设施建设

一、加快现代水利建设

提升防洪减灾能力。按照防洪标准,城区由目前20年提高到50年一遇标准,重要乡镇提高到20年一遇标准,完成登源河、扬之河、大源河等717段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完成6座水库和重点当家塘坝除险加固,完善重点集镇沿河两岸的防洪工程体系,抓好河道的疏浚整治工程、防御山区小流域突发性洪水的防洪避洪工程

加强民生水利建设。开工建设扬溪源水库,规划新建小型水库3座,大塘扩库3座,全力保障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完成大源河补水工程,保障县城供水安全,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70处,解决受益人口13.5万人。到2020年实现农村自来水“村村通”。改造提升小型水利工程,有效改善灌溉面积,对集中连片的农田灌区进行节水设施改造。

加强生态水利建设。建立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完善水质监测网络,实现对入河排污进行总量控制,建立集中式供水水源地保护制度,城区和主要乡镇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水功能区水质基本达标。

二、强化电力设施建设

“结构合理、电网坚强、安全可靠、运行灵活、节能环保、经济高效”为目标,形成以220千伏和110千伏变电站作为电源点,35千伏变电站作为配网主架构,10千伏线路供电的县级配电网。建设溪马、扬溪两座110千伏变电站和来苏、板桥头两座35千伏变电站。加快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成全县324个农村配电台区改造工程。 

三、加强燃气设施建设

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完成川气东输宁国-绩溪-黄山管道天然气支线建设,建成管道天然气绩溪分输站、门站及管网配套设施综合利用工程,完善城区天然气管网设施,建成运营加气站项目,推进油改气、煤改气等项目建设,基本普及开发区工业生产用气,大幅提升城区居民天然气使用比重,促进节能减排。

专栏12 水电气重点项目

水利工程:扬溪源中型水库、城区防洪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源工程建设、城市供水工程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水资源节约保护与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

电力工程:溪马110千伏变电站、扬溪110千伏变电站、来苏35千伏变电站、板桥头35千伏变电站、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上庄至雄路变110千伏线路工程。

天然气工程:宁国-绩溪-黄山管道天然气支线、天然气绩溪分输站、天然气门站及管网配套设施综合利用工程、城区天然气管网工程、天然气加气站项目、油改气项目、煤改气项目。

第三节  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以“宽带中国·光网城市”为核心,加快“智慧绩溪”建设,优化光纤网络结构及宽带提速,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统筹有线、无线协同发展,推动旅游景区、宾馆酒店等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覆盖和开放。加快智慧安全防控系统、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区等推进工作,支持重点功能性服务平台建设,形成高速安全的智能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到2020年,力争全县100%行政村光纤到村,百兆宽带到户,4G网络覆盖城乡,农村宽带家庭普及率大幅上升,为电商进农村打下坚实基础。“平安绩溪”向行政村延伸,监控点覆盖所有行政村主要路口。数字城管在县城广泛使用并向乡镇拓展,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第八章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

坚持创新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统筹改革、创新、开放与发展的关系,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自主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扎实推进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动态调整和网上公开,严格落实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加快形成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依法保障的政府职能体系。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管理等商事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充分激发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完善企业破产制度,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监管,优化市场环境。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决算制度,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加强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提高资本经营收益,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强化预算执行监管,严格预算追加,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规范举债行为,防范债务风险。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份额,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全面提升企业主体投资地位,制定企业投资负面清单。依据“一窗受理、并联办理、一项一码、一表流转、限时办结、信息共享、依责监管、电子监察”的原则,建立健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服务平台。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各类资金充实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设立总规模2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成长型企业做大做强。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基础上,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等各项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完善村务公开制度。 

第二节 实施“双创”驱动

鼓励全民创业。实施《“双创”推进工程》,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制定完善鼓励全民创业实施意见,按照“非禁即准”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业、竞相发展。加快实施“凤还巢”工程,举办“徽商回归”系列活动,鼓励在外成功人士、专业技术人才和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支持社会各类能人带头或引资创业,培育更多的创业主体,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树立创业典型,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促进创业就业。

以创新推进创业。围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大全社会投入,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培育工作,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科技研发、科技投入与成果转化的主体。深入推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制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扶持政策,培育小微企业上规(上限)升级,新增注册企业1200家以上、规上(限上)企业50家以上。到2020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0%,建成15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企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

加大创新创业投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财政引导、金融支持和社会参与的科技投入体系,强化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撑。到2020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以上。

第三节 扩大开放合作

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坚持开放发展,立足高铁时代,打破惯性思维,以开放促转型发展。推进招商体制改革,组建产业招商机构和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充实专业力量,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提高“走出去”水平。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加强与央企、知名民企合作,着力精准招商,突出建链、延链、补链,着力引进产业链核心环节、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抢抓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扶持政策,积极探索引进国内外旅游业战略投资者参与我县文旅产业发展,善于借用外力,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电子化招商。

强化区域经济合作。实施《深化开放合作工程》,抓住长江经济带、皖江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机遇,深入开展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建立协调合作机制,开展友好城市合作,推动发达地区资本、技术、人才优势要素向我县集聚流动,引资与引智引技并举,实现创新资源综合集成。叠加交通区位和生态优势,推动文化与生态、旅游、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加强与苏浙沪及高铁沿线区域的战略合作,强化与黄山、杭州等地的文旅合作融合。推进在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作、人才交流、生态共建等方面实现互利互补、共赢发展。

增强外贸竞争力。引进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法律、订单、报关、报检、货代、退税等专业化便利服务。健全外贸企业孵化培育机制,加快形成专、精、特、新外贸企业群,积极申报异型链出口基地。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业,发挥徽文化及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特色优势,培育徽剧、影视等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出口产品。加强出口商品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到2020年,力争进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

第九章  坚持民生优先,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深化教育改革,重铸教育辉煌”九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教育强县。做强基础教育,稳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建设城南小学,加快“全面改薄”项目建设,创建巩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县成果。发展学前教育,高标准建设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公办幼儿园数比重达80%以上,鼓励民办幼儿园普惠性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力办好绩溪中学发展职业教育,以徽州学校为依托,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谋划徽州学校迁建项目。促进民办教育,提高睿阳学校办学水平,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教育事业发展,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加大教育投入,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完善教育督导机制,增强教育改革发展活力。到2020年,力争增加学位1350个,学龄儿童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7%,普通高中毛入学率达95.6%。

第二节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实施县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争取引进规模较大的民营医院,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全面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县域内就诊率。落实医生首诊负责制,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全面推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加强急救体系建设,完善院前急救功能,提升急救服务能力。加强乡村卫生网络建设,实施伏岭镇、长安镇等卫生院改建项目和村卫生室改造升级,扶持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建设,继续抓好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落实乡镇卫生院取消收支两条线政策,完善绩效考核,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全面提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居民健康行动计划,建设县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完善重大疾病防控、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等疾病监控能力。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立健全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医疗救援预案,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坚持公益方向、整体联动、重点突破的基本思路,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探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改革,深化药品采购供应制度改革和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挥中医药特色,向健康养老、养生保健、慢病康复、健康旅游等业态拓展,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到2017年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重点工作和任务,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加快推动全民健身。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康体结合,培育充满活力的体育消费市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谋划建设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规划建设小型体育场馆、全民体育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大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力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8平方米,社区建成15分钟健身圈,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理念和模式,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政策。提升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儿童“两个规划”,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政策配套协调,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引导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带动创业。健全社会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健全创业服务体系,落实和完善创业优惠政策,深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加强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举办各类人力资源交流会和技能人才对接会。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入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力度,规范用工行为,完善劳动关系争议处理机制。全面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引导企业履行市场责任、用工责任、环保责任和公益慈善责任。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建设,建成运行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和乡镇社保中心。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制度,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完善重大疾病保险救助、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高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水平,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着力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适度控制商品房供应规模,努力化解商品房库存。

第四节 发展公共文化

进一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标准化,充分保障公民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加强文联工作,充分发挥县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三雕博物馆、社区(村)文化巷等作用,提档升级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县文物保护展示用房项目,提升绩溪博物馆展陈,建立较为完善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特色鲜明的徽文化保护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数字档案馆及地方志馆,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确保村村有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构建覆盖县乡村(社区)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第五节 实施精准扶贫

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要求,建立扶贫“底数清单、目标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脱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脱贫工程、乡村旅游脱贫工程、促进就业脱贫工程、教育助学脱贫工程、易地搬迁脱贫工程、生态补偿脱贫工程、政府兜底脱贫工程等“八大工程”。做好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和动态管理,认真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制度,建立考评机制,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整合扶贫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扩大扶贫资金使用效果,建立贫困人口收入持续增加和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的长效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2016年,实现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7年贫困村全部出列

专栏13 社会事业重点项目

教育体育:城南小学、城南幼儿园、睿阳学校、徽州学校迁建项目、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乡镇中心幼儿园、信息化建设项目。徽州学校运动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小型体育场馆、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

卫生计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县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所、卫生监督所、计生服务站、血防站)、县医院改扩建项目、新安医院、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村卫生室升级改造。

社会保障: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乡镇综合性社会养老中心、乡镇社保中心。

公共文化:县文物保护展示用房项目、绩溪剧场、乡镇文化站建设、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农民文化乐园、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项目、文物保护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数字档案馆及地方志馆建设

扶贫:农业产业化脱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脱贫工程、乡村旅游脱贫工程、促进就业脱贫工程、教育助学脱贫工程、易地搬迁脱贫工程、生态补偿脱贫工程、政府兜底脱贫工程。

第十章 推进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努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增强社会凝聚力。

第一节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强化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职,切实使党和政府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全县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推进公共决策民主化,进一步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增强决策的公众参与度。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公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等制度。广泛发扬基层民主,基层民主参选率稳步提高,鼓励成立村民理事会、社区理事会等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外事侨务、科协、残联、红十字会、老干部等工作。

第二节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持续开展公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等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构建崇德向善的社会价值取向。加强政府诚信、商务诚信、司法诚信和社会诚信在内的诚信体系建设,打造诚信绩溪。建设县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公共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实行“红黑榜”发布制度,宣传诚信守信典型,揭露作假失信行为,建立联合惩戒工作机制。挖掘徽文化诚信内涵,大力弘扬“诚实、厚道、守信、担当”的诚信文化理念,营造浓厚的诚信宣传氛围。

第三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

建设法治政府。坚持职权法定原则,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能,推动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严格执行《足球比分网,即时比分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坚持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认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不断提高行政决策水平。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工作,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12345”政府服务热线办理水平,完善政府足球比分网,即时比分制度,规范足球比分网,即时比分程序,推进重点领域信息主动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推进司法公正。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推进律师和公证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律师队伍在维护司法公正中的重要作用。

增强法治观念。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建立普法人才库和法治教育基地。全面开展法治教育“六进”活动,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将法律援助纳入民生工程,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工作,教育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引导公民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践行法治的新风尚,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第四节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确保社会和谐有序、充满活力。推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充分发挥法治引导、规范、保障、惩戒作用,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打击违法犯罪,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程度,拓展信息技术应用广度深度,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建设,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改革,完善社会组织直接依法登记制度。推进政社分开,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加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推进社会组织诚信体系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加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推进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建设,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全面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作用,推动基层自治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加大信访工作改革力度,努力推进网上信访、诉访分离、依法逐级走访和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步伐。着力打造“阳光信访”、“法治信访”、“责任信访”。

第五节  推动安全发展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公共安全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责任体系,切实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预防治本,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减少和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安全生产基层执法力量、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提高公共消防安全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逃避债务、欺行霸市等行为。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和检测能力提升工程。深化“平安绩溪”建设,推进天网及延伸工程。加强应急产业、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和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加强气象、地震、地质灾害防御等防震减灾工作,强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管理。持续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建设和国防教育工作,强化人民防空工作。

第六节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健全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纪律保障机制,确保政令畅通。深化反腐倡廉教育,积极探索纪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途径,建设章氏家训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县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基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抓好日常性、基础性工作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相结合,持之以恒纠正“四风”。

第十一章  强化规划保障,推进规划实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足球比分网,即时比分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落实、政协推动、县乡联动、社会参与的规划实施机制,把规划目标任务作为制定年度工作的依据,落实到年度工作中。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增强带头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自觉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机遇意识,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增强工作创造性,营造全社会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浓厚氛围。要持续推进思想解放,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增强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弘扬主人翁意识和团结奋斗精神,大力倡导改革创新,积极争先进位,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正能量。要强化规划的政策支持,围绕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深入研究财政、金融、投资、招商、土地、环保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强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保障合力。

第二节  强化规划引领

加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化旅游规划、生态环保规划等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间的衔接,积极推进“多规合一”,确保各项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形成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为支撑,功能互补、统一完备的发展规划体系,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实施中期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由县政府报送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经评估需调整规划的,应报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三节  强化项目支撑

坚持以规划引领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确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重点项目布局的指导作用。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要求,切实抓好项目争取和推进,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围绕新建、续建、竣工、储备等关键环节,健全“四督四保”制度,着力提高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确保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发挥效益。紧紧围绕国家产业导向,结合我县发展实际,突出抓好文化旅游、生态建设、新型工业、特色农业、交通水利、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项目,完善“一个项目、一位县领导、一个牵头责任单位、一个专班”的项目工作机制。健全完善项目争取工作通报、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加快健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重大项目,确保扩大有效投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第四节 强化人才保障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人才优先战略,建立健全人才使用、引进、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推进以党政管理人才、乡土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队伍建设,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突出抓好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着力提高企业家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实施柔性人才引进办法,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创新人才股权和期权激励。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各类人才自主就业的良性流动机制。

第五节  强化规划宣传

加强规划宣传和展示,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足球比分网,即时比分,在全社会营造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增进市场主体、民众、社会组织对规划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的认知和了解。特别是要促进企业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和资源配置方向。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